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

【转】我們到底在解說什麼?解說培訓出了問題!

 我们到底在解说什么?解说培训出了问题!
/杨娉育2007/01/25
近几年来台湾解说培训可谓风起云涌!公部门、民间团体相争召募解说员,培训课程琳琅满目,简章中「保护生态」、「保存在地文化」字眼不断出现!似乎,「保护」、「保存」已是公私部门的共识;照理,台湾环境破坏理应趋缓,而文化的线条应更深化;然而,事实却是土地生态加速催残!文化保存抢救的声音逐渐急切!
这是为什么?课堂上讲师殷殷告诫:「生态解说就是要能让大家了解这里的生态之美,因为了解,才知道要保护!」文化性的解说也同样是这样的说词。没有保护,何来的美?然而,在诸多解说课程中,却出现刻意回避破坏,而或者避重就轻的情形。公部门如此是因为破坏即其「当为而不为」的缺失,自然尽量掩释;私部门检讨性的部份稍多,但「怕事」心态扩大效应,加上深受公部门操作模式影响,导致解说保护的本意大打折扣。
这次柴山会解说培训员招募期间,有些现象是值得注意的。有一些来电询问者言语间大有「我已经参加过的培训课程,这类课程已经上过,不需要参加那么长的培训」。或者没问该负什么义务,直接问「你们有什么福利?」有些人会问该如何负「排班之责」,说是应尽的义务;但言词间却充满着「你们理应给我们有上场的机会」。言语显露动机,你认为这些人所为何来?
面对上述自认已经上过类似课程、无须再上的询问者,我总会接着问「你上了多久?」答案常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短。「两天!有动植物、有解说实务」。两天?他一定是个天才,而我必定是个笨蛋!接触柴山七年,到现在依然不太懂。学习如果可以速成,那我们为何要从小学念起,直接去读大学就好啦!
时下的解说印象
说到解说,你的直接印象是什么?因为工作关系,接触的公私部门不算少,经常需要参加类似活动。以下大略叙述目前解说培训与解说操作的整体印象:
一、免费吃学、杀时间的培训印象
去年在某个公部门举办的大活动场合,旁边站了一位志工,他正卖力地向朋友推荐下期志工培训的课程。「来啦、来啦!可以免费学东西、杀时间,还有免费的便当,又会送很多东西给你。」接下来,我享受了一场免费的导览解说,说者口齿清晰、充满自信、还带点幽默,当下还觉得挺不错的。但解说完毕,细细品味,却是什么感觉也没有;更惨的是,我除了记得可以领纪念品以外,其他什么印象都没有!
拼命回想解说的过程,看到底记住了什么,总不能辜负「免费享受」背后的美意。只是,脑袋却只充斥着模糊的名词、半生不熟的目标释意,纷飞的知识转眼消逝!终究,这趟行程的收获,还是只有那个纪念品。半年之后,纪念品沾满尘埃,也进了垃圾桶。
就这样,久而久之,解说的前置培训与后续操作,就几乎与「免费」、「杀时间」冠上了等号。
二、「拼命塞知识,表示我很行」!
由北到南,听了无数的解说,知识性的解说占大多数,许多解说员往往为了彰显程度,大量的知识拼命地往外堆!某个知名的解说员是这么跟我解释的:「说越多、他们越心服,反正他们也记不住,不怕被偷学!」
三、「忘了你是谁」的自我陶醉
有些解说员的确懂很多,解说过程碰到某个他喜欢的人、或某个偏爱的领域,只见他忘情的说,深入自己的领域世界,越说越细,深入处除了他自己,少有人懂。看着解说者那陶醉样,我们只能干瞪眼。
四、学解说很容易,速成,照本宣科即可
迅速学成,匆匆上场!此类型的解说最多,这也伴随着拼命塞知识的类型。填充式的教育,最容易有这样的结果。当然,也最容易让听者感到无聊,或导致知识性的压力。
解说,所为何来? 
且让我们回到解说的最根本目的:到底为何解说?不就是让来者知道这里的人文历史与环境生态之美。那让他们知道这些要做什么?自然是知道他的美,而懂得珍惜保护!但如无保护之功,那解说何用?今天解说的目标物或地,明天铲平消失了,那还有得说吗?然而,此情此景大多只换来解说者短暂的心痛,无奈叹息之余,随即转头换另一处解说,心痛就只有那五分钟。
文建会培训文化守护网的守护员,他们回报即将被破坏的历史建物,却发现政府完全无能为力!生态解说培训在政府机关里最多;但是,他们发现政府同时大兴土木破坏该处生态!会发现问题、敢出声音的占少数;而整个充满矛盾的机制却也一直在扼杀这群最具行动力的人!某次在公部门上课,有个资深学员提出这个问题,最大的破坏来自培训他们的人!然后很挫败的问:「那要解说员做什么?我们什么也保不了!能不能请您建议该怎么做?」只见在场许多学员双眼发亮,心有戚戚焉地猛盯着我瞧!
好哇!在公部门的场子考我敢不敢言。我想了想,做如下回答。「政治操作过程,里头需要人才,也需要奴才;那边多、那边少,全看人民素质。台湾政府现阶段不问是非、只管点头办事的奴才多,人才少;而奴才与人才就那么一线之隔,请问你怎么选?」
政府说要教育民众!然而,却是教育了民众,就是教育不了自己!面对民众的破坏,政府常无可奈何,说刁民难管;面对同仁破坏性的开发计划,也无置喙余地,因为是上头长官的意思。当然,也教育不了民意代表。文化也好、生态也罢,这些个教育不了的一群,就形成了最大的破坏共犯结构。
积极护生的解说企图! 
怎么解说呢?自己从一开始的摹拟,而后因接触议题的多元性,又对政策持续关注,及知识的摄取与更新;最重要的是:长期的生态观察与广泛、深入的文化关照!之后解说的方式、包含上课内容也完全改变!在这里不谈细节,只说方向,谨提供大家参考。
一、   一股「积极护生」的企图心!
二、   感动自己、感动别人的情境引导。
三、   长期的观察、纪录是与土地情感结合的不二法门。
四、   正视问题之所在,不回避、不害怕。
五、   解说素材的广度、深度、活泼度。
六、   适时地与时事、与问题结合。
我们总是很理所当然的接收之前留下的行为模式;因缺乏省思过程,自然无从批判,也得不出如何做的方向。请别简单的把批判与批评直接画上等号;事实上,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,批判是往前跨步、或突越层次的力量。解说亦如斯,省思、行动导正或扭转局势,就涵容着批判的力道。
与土地融合、与历史连结,那股守护的情愫也容易产生;而解说素材的运用,自然也会调整。就重新调整心情、观念,说一场感同身受、会感动人的解说吧!